close


我從以前就搞不清楚,什麼龍山文化,仰韶文化,或是河姆渡文化啦...

分不清楚哪個是黃河的哪個是長江,也分不清他們的特色,或是時間的順序...

誰可以用白癡都聽的懂的方法,詳細但不要冗長,不要廢話一堆的告訴我,關於石器時代的歷史和特色咧??

快救救我吧~段考快到了 > <"







  • 2005-10-02 15:26:39 補充
    er">


     

    人類歷史的發展,如依工具使用的過程來分,可分為三個時代:

    • 石器時代
    • 青銅器時代
    • 鐵器時代

    石器時代又可以分為

    舊石器時代:距今三百萬年前一萬年前左右為舊石器時代

    新石器時代:一萬年前四千年前左右為新石器時代

    青銅器時代:距今約四千年前則進入

    中國舊石器的文化遺址,從東北、陝西到雲南、廣東、臺灣都有發現,其中較為著名的人類有「元謀人」、「藍田人」、「北京人」、「丁村人」、「馬霸人」及「山頂洞人」等。

    註:

    • 北京人:也稱「北京猿人」,西元1927年首先在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洞穴中發現。洞穴中方發現了十餘萬件的石器和名片,並有用火的痕跡。
    • 山頂洞人:在同一山上的洞內,又發現了男女大小七口的骨骸,和許多遺物及動物化石,學者名此男女七口為「山頂洞人」。

    這些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,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:

    • (一)石器製作簡單粗糙,都是打製的石器 
    • (二)尚未能自己建造居住的房子,多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 
    • (三)懂得火的利用,用於日常生活中,諸如:照明、取暖、禦敵及熟食 
    • (四)農業尚未出現,多以採集、漁獵為生

    新石器時代

    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徵有: 

    • (一)磨製的石器 
    • (二)陶器的使用 
    • (三)農業的產生。

    新石器時代因為有這些重大的突破,所以學者又稱之為「新石器革命」。

    磨製的石器不僅是工具的進步,而且是勞動力的進步,也增加了生產力。

    陶器的發明與使用,是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來,人類可以方便地燒熟各種農作食物,並且可用陶器儲存多餘的糧食。陶器易碎,但製陶的泥土隨手可得,製作方法也頗為容易,所以陶器的碎片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到處可見。

    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大突破,有了農業才可能有餘糧,有餘糧才能增加家畜飼養,並有多餘的時間、人力從事文明創作;有了農業,人類才能定居下來,逐漸形成村落,再出村落發展為城市,進而成為一個國家。

   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遍布全國,至今發現的遺址已有六千多處。
    目前在中國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,是距今約八千年前,在中原地區出土的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文化」及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岡文化」,皆發現具有新石器時代的特徵:磨製的石器、大量的陶器及農作物的痕跡。一般都相信磁山文化裴李岡文化是「仰韶文化」的前身。

    仰韶文化

    仰韶文化」因首次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,目前所發現這類以彩陶為主的遺址已超過一千處,包括陝西關中、河南大部分、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,甚至在甘肅、青海、河套及湖北西北部也有零星發現。
    仰韶文化距今約七千至五千年前,持續發展有二千年之久。

    在千餘處仰韶文化遺址中,以陝西省西安城東六公里處的「半坡遺址」及陝西省臨潼縣的「姜寨遺址」最為有名。
    遺址分為居住區墓地製陶的窯場居住區周圍挖有深溝作為防禦之用,居住區的中心或有大型房子,或有大的廣場作為聚會所,可見在當時已有村落的規模,且有一定秩序的社會組織。

    a粟p206.JPG (45030 bytes)檢視圖片仰韶文化中的石器製作,多半是經過加工的磨製石器,尤其是到了晚期,石器的製作更為精細,不僅美觀而且更加實用。

    仰韶文化的陶器製作已經相當成熟,他們已經知道對陶土作一番挑選。在陶器的裝飾方面,有的在素面陶器上施加繩紋、弦紋和籃紋等的裝飾,另一種裝飾方法就是仰韶文化著名的彩陶,也就是在素面的陶器上彩繪出圖案。

    仰韶文化所種植的農作物都是旱田作物,現在發現最多的是(如左圖),其次是

    都是屬於小米類,在小麥由西方傳入中國之前,是中國北方居民的主要食糧。

    仰韶文化所出土的農具中,絕大多數都是以石器製造的農具,如石斧石鏟、石鋤及石刀,在典型的仰韶文化中都有發現。

    由於農業尚未充分發展,餘糧有限,仰韶文化的家畜飼養並不很發達,所飼養的家畜以豬、狗為主,數量不多。為求生存,採集和漁獵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    龍山文化

      「龍山文化」或「山東龍山文化」因首次在山東省濟南市附近的章丘縣龍山鎮發現而得名,至今已發現龍山文化的遺址一百餘處,北起遼東半島,南至江蘇北部皆有遺跡的發現。

    • 龍山文化發源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,但後來以它的文化優勢向外擴展,陝西、山西、河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所發現的文化遺址,都是山東龍山文化向外擴展的文化。
    • 有些學者習慣把這些地區受到山東龍山文化影響的文化稱之為「陝西龍山文化」、「山西龍山文化」或「河南龍山文化」;也有些學者認為,這些文化雖受山東龍山文化影響,但和山東龍山文化有很大的差異性,所以認為以上的稱法不夠確切,不如統稱為「龍山時代的中原地區文化」

    龍山文化的起止時間大約在距今五千四百年四千年之間。
    龍山文化的生產工具主要仍以石器為主,但種類增多,磨製技術也更為精細。

    龍山文化的陶器已普遍使用輪製法,造型美觀,紋飾精細,尤其是蛋殼黑陶,表面烏黑亮麗,陶胎極薄,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。

    龍山文化的農作物仍然是以為主要作物,但有的地區也發現水稻種植的遺跡。寬大厚重的石斧、既薄又平及加寬加長的石鏟,使墾地及翻土更加方便。

    此外,骨器及木器大量的使用,不僅使農具多樣化,也使農業較以前發達。
    家畜的飼養,也在農業的推動下,有較大的發展,家畜如豬、狗、牛、羊的數量大增,並且也飼養雞隻。
    這個時期的農業及畜牧業雖然較以前發達,但仍不敷需求,所以採集及漁獵仍占有相當重要的比例

    河姆渡文化

    河姆渡文化」發現於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,距今約七千年至五千年前。河姆渡文化的石器,如石斧、石磚、石鑿及石錛等,都是經過加工磨製的石器。

    河姆渡的陶器,早期多為泥質陶,晚期以夾砂紅色陶、灰陶占多數。陶器表面除素面磨光外,與中原仰韶文化一樣,繩紋是主要的紋飾。繩紋是中國陶紋的主要特徵,這是中亞與歐洲陶紋中所未見的。

      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就是以種稙水稻為主的農業,遺址中普遍存在稻穀、穀殼、稻桿、稻葉的堆積。河姆渡稻米遺跡的發現,說明遠在七千年前中國已有稻米,比印度及中南半島的栽培水稻還早。河姆渡文化的農具除石斧、石刀外,還有為數甚多、製作精美的骨耜。骨耜是一種翻土的工具,以水牛等大型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製成。此外,也有同樣用途的木耜。

      發達的木作工藝也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大特色,木構干欄式建築是此文化的主要建築形式,居住在高於地面的木製房子裡,是為適應潮溼環境而設計的,與同時期北方地區半地穴式的住家,有很明顯的區別。為彌補農業生產的不足,家畜飼養業亦有一定的規模,飼養的家畜以豬和狗為主,水牛居次

     註:
    早期中國文明的發展舊石器時代    青銅器時代



    參考資料
    http://140.111.115.8/history/history1/newpage184.htm